栏目导航
“焗”:粤西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
作者:邹伟全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婚姻 社会建构 妇女 客家 少数民族 村落  
描述:人数也很有限。在峰村,维持村落秩序的是客家人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一个建构与被建构的博弈过程蕴含其中。聚焦这样一个村落情境,立足人们的生活世界,通过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制度与地方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笔者试图探究:村落情境中捆绑式婚姻保持稳定的机制;农村婚迁妇女的生命历程及其对村落生活世界建构的意义;村落情境中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意义。 基于底层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视角,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参与观察,是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本文首先展现的是峰村的婚姻缔结状况以及妇女婚姻生活,接着从峰村人的生计和精神世界来揭示峰村人的内部建构。随后,考察峰村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发掘峰村人的内部建构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反观峰村的被建构过程及展现正在进行的被建构现象,从中反映一个整体性意义的峰村。 “焗”源出当地人话语,本意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里的食物由生变熟的烹饪方式。其引申的含义可指向:一、积极意义的“焗”,指一种自洽的、缓慢的变化或调节过程,强调特定的时空氛围,即需要的时间比较漫长、而空间相对封闭。对于焗的对象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是适合的对象,焗的效果将是正面的、积极的。二、消极意义的“焗”,强调的是一种受限制的状态或一种被动的状态转换过程。本文认为,峰村的婚姻与社会建构诸多层面大略带有以上所指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焗”的特点,主要涉及:村落整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婚姻缔结、外来媳妇的生活适应、生计与精神世界、村落结构与秩序、村落的被建构过程。 在婚姻缔结上,村人曾经一度出现娶妻难的困境,他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非常规途径从外界获得新娘。如果可以选择,峰村人还是偏好在本地娶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峰村人的嫁娶状况回归到传统的偏好,而择偶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整体上峰村人对外来媳妇的认同与本地妇女的差别不大。除了外来媳妇在人数比例上占有一定优势以外,这还与峰村的客家人传统有关。妇女们的生活适应更多取决于她们自己的主观意愿。如果她们主动融入,并不会受到多少外力的阻挡。妇女在峰村的生活适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这与她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峰村人的信仰实践还保持得比较好,整体上推崇循规蹈矩的传统。村人选择出外“做钱”和“在家”相结合的生活策略。虽然村中也出现个别道德失范的现象,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付出感情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主要还是依照传统的“差序格局”区分亲疏和进行交往。个人主体性与传统力量相辅相成。目前来说,村落传统对村人价值观的影响还是要比外界的影响更为强大。在村庄秩序上,峰村具有一种内聚力较强的自洽性。这种自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峰村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发展进度。纵观峰村的发展历程,峰村曾经遭遇若干次被建构。这些建构多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对于村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显得比较乏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被建构过程中,峰村人逐渐培育了冷静对待外部建构的理性态度。他们更加认识到村庄本身自主性的重要。 分析结果表明:一、峰村比较普遍存在的捆绑式婚姻自有其稳定性,这与个人心态、能力、婚姻缔结与解体机制及村落情境相关。二、虽然峰村因为外来媳妇的身份符号而被改变了原来的文化身份,但仅限于象征意义。妇女对于峰村社会的建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践行中。在村落的父系家族制度下,妇女的力量更多地隐藏在她们的非正规角色中。三、峰村的被建构是一种基于非整体性的发展观上的不彻底的建构。在村落情境中,村人的发展诉求更多地体现在家庭和生活的层面。沿袭“社会工程”思维的发展措施往往只是能够给村庄带来暂时的经济收益而已。因此,这样的社会建构对于村落发展的作用,难以超越村落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秩序对于村落生长既有的意义。
“申遗”:全球化背景下的再地方化:以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客家
作者:曹晓佩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申遗 认同 再地方化 
描述:将“申遗”过程中一个传统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分析。关注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遗产运动中是如何被强化、再造与展演的(第三章);同时,全球化的遗产运动将对地方社会结构与身份认同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四章)。在“申遗”的刺激下当地人开始强调客家文化的价值,但这绝不单纯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经济利益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国家权力对传统社区的介入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洪坑客家民俗文化村——这个典型的社区中,客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资本与当地的经济挂上钩,而权利的运作则自始至终伴随左右。(第五章) 结语部分,在田野调查理性与感性认知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做出以下思考:永定土楼的“申遗”,可以说是地方利用强化和重构自我历史和文化资源来突出自我的认同建构过程,而政治话语与权力的干涉下地方社会的失语、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遗产地社会的矛盾又伴随其中。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红色娘子”——以中央苏区妇女为主体
作者:李雪华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社会性别 红色娘子 社会活动 精神世界 中央苏区妇女 结构性形象 
描述:探究中央苏妇女在客家传统文化与苏维埃政权制度互动下的婚姻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探究中央苏区妇女在苏维埃政权框架下教育权益、参政权利的落实,以及她们在苏维埃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进而揭示她们在苏维埃社会里的精神世界,以期建构“红色娘子”的结构性形象。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中央苏区“红色娘子”在国家制度范围内参与了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从而实现了以往女性所无法实现的“社会人”的权与责,但她们在自身发展上仍存在盲点;她们树立了一种被定格为效仿的“典范”形象,却为之烙下了无法抹去的精神苦难与生理伤残。革命在它可能的最大限度内解放了妇女,而国家却在这一解放历程中完成了对妇女的全面控制。因此,中央苏区“红色娘子”的“社会性别”确定是被动的,她们仅仅是依托外在的制度体系要求“解放”,并非内心“觉醒”而要求“恢复”世界。在革命形势之下,苏区妇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她们关注的不是自身,而是政治,她们只是搬用男性的斗争形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重建”土楼
作者:雷喜斌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 土楼 客家 表述 选择 
描述:社会、文化的进步。文化再生产是其形式,文化变迁是其内容和结果。至于土楼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土楼文化对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土楼文化也是人的产物,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性、适应性改变的结果。文化再生产理论试图从对个体行为(实践)的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考察人们在“实践”中如何生产和再生产出体现他们意愿、符合实际需要的社会和文化。
《办桌》之创作论述
作者:陈欣纬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食物 仪式 语言 客家 後殖民 
描述:日常移動的路徑與地點常為空間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辦桌》敘述長年一同辦桌的兩位客家女性,在其中一人驟逝後的一段時日,揉合上述的食物、儀式、語言與空間等多元議題,呈現地方區塊的生活面貌。《辦桌》再現了童年記憶裡祖母辦桌的熱鬧場景,實地在新竹芎林拍攝,以現代的觀點、客家鄉村與年長女性為背景,結合生活中食物與儀式所具有的重複性、日常性,關注文化在地方的存在狀態,藉著死亡事件所觸發的情感追憶,透視人生在不斷反覆執行的儀式之中如何體現不同層次的告別。高中畢業後即長年生活在都市臺北,在許多零碎的事件裡感受到母語流逝,從我的大腦語言區塊遭到推擠,在日常生活中被擱置遺忘。透過《辦桌》獨立出芎林的邊緣與其客家特性,以宗教、語言甚至是食物,呈現一種後殖民狀況,在電影中提升原來處於生活角落被隱匿或忽略的差異,一方面再現芎林真實景況,另一方面則藉此提出兩個問題:語言和文化隔閡是否對作品溝通性造成影響?亦或透過作品強調文化差異,反而更能突顯主體性?
《岭南逸史》研究
作者:阳林碧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岭南逸史 山歌 才子佳人小说 评点 
描述:有益的借鉴。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岭南逸史》的版本、作者情况等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述;并结合文本探讨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章考察了《岭南逸史》的材料来源及其编撰的思路与方法。第三章从客家源流和客家山歌源流入手,考辩了《岭南逸史》的山歌性质。第四章考辩《岭南逸史》的小说类型归属,指出它是清中叶处于演变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第五章是对以往研究者比较忽视的评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述评,揭示了其在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价值。
《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研究
作者:黄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古筝 汉乐筝派 《汉乐筝曲四十首》 罗九香 
描述:派有九大流派(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福建筝、伽倻筝)。这么一个独具代表性的乐器我们理应积极的给予传承和发展下去。近几年来,古筝的传承和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习筝的人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大多数人却只注重演奏技巧却不注重理论的学习,未能把握好各派的特点,只有加强理论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演奏技巧。客家筝派是九大流派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客家筝韵味十足,它的成熟与发展都是依赖着广东汉乐。客家筝乐不仅是古筝演奏流派中重要的一支,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迁徙使客家筝乐融汇了南北文化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和演奏技法。汉乐筝曲有丰富的曲目,是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宝贵资料。如《出水莲》、《蕉窗夜雨》、《崖山哀》等乐曲不仅为国内所熟悉,而且早已流传于东南亚一带。本文立足《汉乐筝曲四十首》这本著作,来研究客家筝派的艺术特点。《汉乐筝曲四十首》是史兆元在跟随罗九香先生学习古筝时根据罗先生的传谱整理出来的,收录了四十首具有代表性的汉乐筝曲,从这些筝曲之中可以很好的诠释汉乐筝曲的艺术特点和音乐风格。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可以得出客家筝乐的风格与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因此本文从广东客家筝乐的历史以及罗九香先生的演奏特点入手,展开对《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和演奏风格研究。
《深圳客家研究》:一门新开发的地方历史课程
作者:江新燕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深圳客家 地方历史 职业高中 
描述:的多元化趋势,以及地方历史教育、乡土历史教育在基础知识学习中、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中,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对文章的研究动机、《深圳客家研究》课程选择的相关背景资料展开解释和阐述。第一章从深圳移民城市的特点,职业高中历史教育的状况,以及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阐述挖掘《深圳客家研究》课程作为地方历史教育资源的原因。第二章从学生移民背景、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的教育功能、客家学的研究成果、深圳目前还保留的一些完整的客家民居建筑四个方面出发,阐述职业高中开展《深圳客家研究》课程的可行性。第三章从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个方面来阐述《深圳客家研究》课程的教育功能。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阐述《深圳客家研究》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参考意义,以及对其他同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课...
《罗芳伯传奇》中的认同与流离
作者:赖惠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大戏 罗芳伯传奇 疏离理论 再戏剧化 离散 
描述:事,此表演呈現客家族群的離散,凸顯客家移民的硬頸精神,此外,這表演投射出客家移民在異地提倡中國文化與建構國族認同的想像。本論文探討台灣本土劇種---客家大戲的發展,討論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羅芳伯傳奇》的表演之戲劇表演形式,並檢視移民社會意涵。其中,透過戲劇化劇情文本,劇場再現客家移民婆羅洲的故事,援引西方劇場理論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提出之「疏離理論」,分析此演出的戲劇形式與結構。藉該劇之再戲劇化(Retheatricalization),筆者亦結合「離散」理論,詮釋婆羅洲邊陲社會中,客家與當地族群的互動過程裡,所呈現的文化交流現象。
「围」:新屋范姜观音寺後住宅规划设计
作者:刘秉鑫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客家住屋模式语言 新屋  
描述:、下午的聊天等;2.居住空間:含節制的陽光、有內有外的廚房、好客大客廳、好客大餐廳、公共的分享空間、大瞑床、呈現太陽律動的天窗等;3.材質運用:紅瓦白牆。這12款模式語言乃為執行設計內容的依據。設計的呈現注重簇群住宅中公共空間的使用;單棟住宅方面則強調屋內公共空間,亦即:客廳、餐廳、廚房與天時坪。主要成果為12款「新屋客家住屋模式語言」與這12款模式語言在設計案中之應用。